各学院、各相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根据中央宣传部等部委关于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部署安排和安徽省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经研究决定,2022年我校将在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二、参与对象
我校全日制在籍本科生、研究生
三、活动形式
采取重点团队立项与个人“返家乡”相结合,提升实践活动的融合度,充分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时代责任和提高社会化能力。
(一)团队可围绕选题进行申报。团队每支队伍成员为6—10人,每名学生原则上只能参与一支团队,并做好疫情防控安全预案,切实保障师生安全。
(二)考虑到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人身安全,以团队开展实践须满足以下条件:1.实践地在低风险地区,建议依据生源地、就近就便的原则开展;2.团队成员(含指导老师)须接种新冠疫苗(以健康码接种记录为准);3.指导老师须全程随队实践。
(三)个人实践按照“返回家乡、就近就便”原则,自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四、重点团队
以喜迎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学习党领导下中国青年运动的百年历程,团结引领青年学生深入学习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青年学生切实增强对党的全面领导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追随,指导青年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宣讲、调研走访、实践服务等活动,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成果。选题参考如下:
(一)理论普及宣讲团。紧紧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精心设计开展有内涵、有人气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组织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社区、乡村一线,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语、给青年学生回信精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为主要内容,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贯通起来,将深刻性和生动性统一起来,通过面对面、小范围、互动式宣讲,讲透创新理论、讲好发展成就、讲清形势任务、讲明发展前景。
(二)党史学习教育团。深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庆祝建党百年激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传递下去,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依托各地红色资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活动,持之以恒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三)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紧紧围绕“国之大者”深刻领会感悟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动青年学生了解认知乡村,特别是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乡村发展状况,积极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泛实施科技支农、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帮助发展乡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促进乡村公共服务,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四)发展成就观察团。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中国大地为课堂,以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等为现实教材,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观察、国情考察、基层治理参与、特色产业调研、学习体验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
(五)民族团结实践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组织内地新疆籍、西藏籍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内地大学生到新疆、西藏等地开展国情考察、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现状,充分感知民族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好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专项计划
结合我校特色及中心工作,围绕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助力乡村振兴、深怀合工大“报国之志”、科技报国、传承红色基因重走考察路等专题,重点推进六项专项活动。
(一)“献礼二十大”实践专项。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鼓励广大师生用青春唱响“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积极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的浓厚氛围。聚焦“同心喜迎二十大”,结合“说”“唱”“演”“行”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学思践悟宣讲活动,解读时代精神,传播青年声音;以“我们这十年”为主题,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走进不同实践领域、走近各类社会群体,策划创作系列话剧、短视频、微电影、原创歌曲、人物访谈录等优秀融媒体作品;赴红色地标开展实践调研、参观研学、重温誓词、红色系列赞歌传唱等活动,用多种形式在喜迎二十大之际奏响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号角。
(二)“工大青年先锋行”大学生支教实践专项。围绕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做好大学生乡村支教模式社会实践,动员广大青年学生组建团队到家乡所在地的乡村为留守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拓展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心理卫生教育等支教活动,点亮农村留守儿童假期生活,将优质教育资源送进基层,通过“扶智+扶志”为乡村振兴装载长久内生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三)“工业报国”爱校荣校实践专项。把继承深怀合肥工业大学“工业报国”之志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重走学校搬迁路,重温学校办学历史,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史,感受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成就;寻访老教师、知名专家学者、知名校友,挖掘“工业报国”典型事迹,讲好工大故事,记录个人成长与工大发展的点滴故事、感人瞬间,从真实的故事中激发催人奋进的正能量;鼓励学生以“我的母校我代言”为主题,通过座谈会、宣讲会以及咨询会等方式,宣传合肥工业大学,发挥朋辈传递作用,帮助高中学子提前了解大学生活,感受大学氛围,搭建起高中母校与工大情感传递的桥梁。
(四)“红色江山红色路·青春力量青春行”实践专项。安徽省重点打造的“红色江山红色路·青春力量青春行”省级实践专项。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国家战略,组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党史、团史重要发生地以及改革建设现场,通过实地体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
(五)“青年筑梦之旅”实践专项。鼓励广大青年学生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契机,重走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路线,在总书记去过的乡村、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调研学习,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到全国视察的足迹,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领悟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国情怀,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中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作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青春力量。
(六)“科技赋能”创新创业实践专项。鼓励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各项科研及创新创业活动。赴科技重镇、企业工厂、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调研,总结分析促进科技发展的各个要素,撰写实验与调研报告;积极参与科技下乡、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等社会实践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大众科学素养提升;重点围绕2023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2024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将创新创业同专业相融合、同思想政治教育、同科技成果转化相融合,踊跃参与知识、技术、管理创新,提升团队和个人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其他专项活动请及时关注相关通知。
六、个人“返家乡”实践
鼓励个人返回家乡开展社会实践,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作为实践的行动指南和生动教材,以政务实践、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实地调研、红色寻访、文化宣讲、志愿服务、向社区和青年之家报到等为主要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充分感受家乡变化,在实践中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增强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
七、相关要求
(一)周密部署,突出育人实效。各基层团委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周密部署,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要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参加至少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引导学生科学组队,认真策划,反对“形式主义”、“摆拍走秀”,力戒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作用。学校将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验收项目进行严格评审,不达标的项目不予立项,不合格的项目不予结项。
(二)严格管理,守住风险底线。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守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底线,加强安全保障和过程管理,为参加活动师生购买保险,依法依纪依规组织各项实践活动,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鼓励师生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形式,结合“云组队”“云调研”“云访谈”“云直播”“云展览”等网络形式开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联动。所有参与实践活动的同学应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要求,中、高风险地区不得组织开展线下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计划根据实践地疫情形势、天气变化和自然地质条件等动态调整,如遇突发情况,立即暂停在相关地区的实践活动。
(三)丰富成果,扩大影响覆盖。社会实践中要加强有形有效宣传,不断挖掘鲜活经验和创新做法,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优势,生动反映社会实践的新进展新气象,吸引、动员和组织